English

改革开放带来了勃勃生机

1998-11-04 来源:光明日报 李开富 我有话说
大学校长方谈

改革开放带来了勃勃生机

——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周本宽教授

李开富

“今日之西南交大全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102年办学历史的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周本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

这位长期从事计算力学和计算结构力学科学研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若有所思地说,在西南交大办学史上有过两次辉煌,一次是“唐山时代”,培养出一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再一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交大总校迁至成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天府时代”。

周校长说,百年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与“天府”的“天赋”相结合形成的“天府时代”,给西南交大带来了历史上少有的机遇。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制定了“服务铁路,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方针和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在服务铁路主战场的同时向横向延伸的“大交通”战略。他说,学校围绕这一指导方针和战略,努力建设主干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建成了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牵引动力研究中心”、“磁悬浮研究中心”,建立了超导磁浮研究所、交通运输学院,培育了一批面向地方的学科和实验室。如今,学校发展到占地2200余亩、建筑面积66万多平方米,由20年前的4系1部发展到拥有8个学院、16个系、18个研究所(中心)、1个分校,两院院士3人、教授和副教授500多人及1万余名学生,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50余个及MBA、EMBA工程硕士授予权,“机车车辆及其现代救援技术”、“桥梁隧道及大型交通土建结构”、“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工程”、“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与管理工程”、“交通安全工程”等六个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已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发展的铁路和地方重要的人才库、思想库和成果库,我国发展高速、重载、安全、信息及软科学等的重要基地,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这位积极倡导西南交通大学定位于科研教学型的校长说,学科建设推进了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学校重新构建并成功实施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模式,全面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土、机、电三个人才培养教改试点班正在全面展开,峨眉分校已开始招收主要服务于地方的本科生。周校长介绍,1997年建筑工程专业在参加由建设部组织的全国著名高校建工专业评估和1998年建筑系参加建设部组织的建筑学专业评估,均顺利通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也于1997年通过省级优秀评估。与此同时,学校以高层次、高效益为主导,瞄准大项目,组织大兵团,开展大协作,取得大成果。学校在1996、1997年的科研经费均逾7000万元,今年可望突破亿元大关。他欣喜地告诉笔者,学校新近研究成功的“全路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已通过铁道部签定并应用于京—沪等全国五大干线。我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实验线———“青城山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可行性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鉴定并于1997年12月28日在四川青城山开工建设,国人可望在“青城天下幽”处乘上中国自己的“磁悬浮列车”庆祝建国50周年,迎接二十一世纪。

这位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国际杂志《薄壁结构》编委、有着较长时间外事工作经验的校长认为,“天府时代”赋予了学校敞开校门、走出国门,把视野投向知识经济和全球高新科技,与国内“名牌”、世界一流“接轨”的“天机”,这点非常重要。他兴奋地告诉笔者,自1994年以来,校董事会已与国内外50多家知名企业集团实行联合办学。近两年,学校就主持召开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20多次,先后与法国、英国、新加坡、美国、奥地利等一大批高等院校签定了合作协议书,进行了多方面交流。他说,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派遣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接受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进修人员,聘请一大批国(境)外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和名誉教授,学校的牵引动力研究与试验、微动摩擦学研究、铁道运动技术等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周校长说,改革开放为西南交大迎来了“天府时代”,给西南交大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仅近两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5项,优秀教材奖2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40项。在全路第十届人才双向选择会上,学校98届毕业生的签约率高达80%以上。在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团体优胜奖。多次获省、部“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科技单位”等称号。

周校长强调说,事实证明:改革开放20年,党兴国兴,教育兴,交大兴,西南交大的今天,全靠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全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他坚定地表示:全校师生员工将百倍珍惜这一丰硕成果,继往开来,勇攀高峰,以坚实的步伐跨入新世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